置顶

疫情三年了,如何看待当前的疫情?

作者:drake | 分类:热点资讯 | 浏览:56 | 日期:2022年09月05日

文/定风波里

聊个争议很大的问题:中国的防疫政策好还是不好?

疫情三年了,如何看待当前的疫情?

#成都疫情#​#深圳疫情最新今天#​#疫情影响#​

2019年12月底开始,已经快三年了,由原来的恐慌到迅速冷静团结、战胜武汉疫情,到一片称赞、坚定支持,再到如今对比怀疑之声日益高涨。现在随着第七波疫情多点散发。今天,尽量客观地分析下。

先说新冠病毒的基本情况

他人之石,可以攻玉。

一方面,目前,世卫称奥密克戎BA.5已经是主流病毒了。呈现新特点就是传染力增加,发烧和喉咙痛是主要特征,感染后轻症及以上比之前更难受。死亡病例超过了第六波,特别是老人致死率高(据日本方面信息和关键资料显示,日本新冠死亡病例是有95%是60岁以上)。

老年人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是由感染引起的发烧和喉咙痛,导致进食和饮水困难,许多病例因慢性病恶化、心肾功能衰竭而丧失体力,这与死亡直接相关。从这些特点看,相反应该更加重视,尤其是老年人。确保医疗资源充足将显得很重要。

央视援引日本媒体的报道


另一方面,好消息是尽管病毒传播快,难预防,但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药物研发的进展。总体看,感染后多数人无症状,少数人有轻微症状,极少数人症状较重。看到这些,也是很多人觉得应该放开的原因。

从病毒新型特点来看,个人认为目前不应支持放开。不仅是感染后更难熬,更是因为死亡病例比之前第五、六波要多。

况且我们国家人口密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高楼密布,大量人口扎堆在东部沿海城市,医疗能力与欧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成都

为便于理解,举个实例!成都目前有2100来万人。假如“放开”,预测三个月内病毒扩散感染至30%,则感染人口630万。

再假如感染人口中有10%出现症状,则确诊者为63万,而这其中假设确诊者有10%重症,则重症者人数为6.3万。如果假设20%的重症者会出现病亡,则约1.26万。

怎么看这种假设?必须得说这种假设是精糙的。但大抵情况是这样的。一个事实是:台湾最近8个月来,感染新冠死亡的人数超9000人(台湾总人口是2387万)。但台湾算不上彻底地“放开”。而韩国近半年新增新冠死亡病例约2.5万左右;日本则近一个月来新增死亡病例0.6万左右。

因此,这样的数据,对比国外,如果“放开”,各项数据应该说是有参考价值的。但前提是医疗资源保持正常供应。这点尤为重要。毕竟除了新冠,还有其他重大疾病。并且感染者还应该注意防护,不能和未感染的其他病人混合在一起。

那么,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有以下三点:

1.是630万人如何安置的问题,尤其是需要避免蔓延其他地区(这些人中大部分可以快速自愈,假设他们都愿意返回工作岗位。但也存在重症的后遗症等棘手问题)

2.是有症状的63万人,治疗、隔离、核酸、误工等各项成本是天价,将给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

3.是全国一盘棋,举整体之力无论是应对哪座大城市都可以从容。医疗压力大,其他兄弟省份可以支援;物资供应压力大,还在农业大省帮忙。但是若引起连续反应,后果则不用多说,不敢想。


其次是从经济角度看


上海某工业园航拍

我们是中低端制造中心,工厂众多。如果放开,无疑是放开了洪水猛兽。大量员工上班环境人口密集、公司宿舍也通常是多人居住。传染风险很大。一旦感染了,如果不采取措施,势必会出现如日本一样的疯涨。

到时,大量员工陆续请假,大量工厂陆续停工,外部竞争企业则会加紧布局。另外,物资供应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出口锐减将导致大量工厂倒闭,市面高通胀问题日益严重,民众消费需求日益紧缩……。种种因素影响下对我们普通人日子则更加困难:工资难涨,但物价去居高不下,而我们的家底毕竟有限。

综上,我们需要增加对病毒的认识,不能谈到新冠就如“谈虎色变”,也不能当成小感冒、掉以轻心。


对病毒谈虎色变,会让我们日益保守,心生恐惧的同时,也日益疲惫。更重要的是在心理方面越发保守,势必导致消费保守、紧缩严重,尤其是面临多点散发的局面下,尽快恢复经济最关键的能量其实来源信心。

二季度我们GDP增长率为0.4,还面临巨大的失业人口。如果没有信心,或许信心反弹,情况只会越糟糕。

但是也不能过度乐观,当成小感冒。要知道这会让人盲目,看不到我们中国经济基本盘会因为爆发式的感染带来的人力上巨大短缺和整个制造业的日益下滑。


因此,个人非常理解并支持当前的政策。一方面,我们绝大多数人得在正常生活,长期新冠病应当说是极少极少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观察、适应及优化。

总体来讲,认为保持着谨慎的乐观,现在压力是大,只要基本盘稳固,办法就比困难多,我们有时间有信心去稳定局面。

对此,你怎么看呢?

发表评论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