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体质更容易糖尿病!85岁名医近20年的“抗糖”铁律,值得学习
作者:drake | 分类:养生 | 浏览:103 | 日期:2022年08月26日糖尿病
2022年7月20日,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的表彰大会的现场,有一位85岁的名医,她首创的2型糖尿病“三型辨证”理论在临床已经应用了36年;她研制出了国内首款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在本期节目中,她分享了一个坚持了快20年的“抗糖铁律”,还有每天早上必吃的两道养生小菜。
没有测过血糖,并不意味着没有糖尿病,血糖不高也不等于血糖没有问题。
下面是全国名中医林老总结的糖尿病发展轴,大家可以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在什么位置?
横坐标:诊断糖尿病(年)
- 胰岛素抵抗代偿期:血糖正常,但是胰岛素水平高,一般体型较胖。
- 糖耐量异常:餐后血糖高,如果不及时干预,约30%的糖耐量异常人群会发展为糖尿病;如果改变生活方式,约30%可以转为正常人,30%可以保持不变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是否变为糖尿病的关键时刻。
- 确诊糖尿病:空腹血糖高(超过7mmol/l),餐后血糖高(超过11.1mmol/l)。在确诊糖尿病后,如果血糖长期波动,控制不好,都会促进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随着病程的发展,80%的糖尿病患者会得冠心病。
林老提示,不管在时间轴的什么位置,其实都跟身体里的痰增多有关,
胰岛素抵抗代偿期和糖耐量异常的人,大都是痰湿之体,脾虚湿盛,湿气停留在体内的时间久会变成痰,在确诊糖尿病后,痰湿进一步发展成痰瘀。如果及时改善就能预防,甚至改善糖尿病病情。
中医痰湿之体多表现为脾虚,体胖、易出汗、肚子胀、大便稀等,如果痰湿之体,伴有三消证(多食、多饮、多尿)要高度警惕,及时去医院检测血糖。
林老推荐一个适合痰湿之体
调理脾胃,远离糖尿病的小方子
↓↓↓
荷叶5—6克:降血脂
山楂5—6克:助消化、降血脂
决明子5—6克:降血脂(腹泻者可以去掉)
糖尿病冠心病更难防,它具有发病年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无心绞痛的特点。
一般人冠心病发作,会出现难以忍受的心绞痛等,而糖尿病患者由于周围神经病变,对痛觉不敏感,发作时不感觉到疼痛,可能只是感觉胸闷感,失去警惕性,等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
那么有没有方法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及时发现冠心病呢?
其实糖尿病冠心病在发生前还是有迹可循的,林老提醒一定要关注餐后血糖!
餐后高血糖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糖尿病大血管、微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
在糖耐量异常的时候(餐后血糖7.8mmol/l—11.1mmol/l),一定不能掉以轻心,50%的糖耐量异常人群可能已经有血管病变了,但是自己没有意识到,去医院检查,可能会查出颈动脉、心肌供血不足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超过11.1mmol/l,不仅有大血管病变,还会出现微血管病变,比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等。
林老的“抗糖铁律”在饮食方面上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定时定量。
为什么要强调按时定量吃饭?
林老举例说,早上7点吃饭,那么10点左右餐后胰岛素分泌最高,如果每天吃饭的时间不一样,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最高点的时间就不一样了,血糖容易高高低低。如果每天吃的主食量不固定,血糖也容易起伏。
林老坚持了二十年的控糖餐
早餐:吃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两主食
午餐:三两主食、一两蛋白质、蔬菜不限量
晚餐:三两主食、一两蛋白质、蔬菜不限量
不建议今天多吃一口,明天少吃一口,定好了主食的量和时间,就不要随意更改了,日常用西红柿、萝卜代替水果。
林老每天都要吃的“养生小菜”——醋泡姜和醋泡蒜。她认为两者都是辛温的,而痰是阴性、凉性的,用辛温的东西可以化痰祛湿。
林老降低餐后血糖还有一个妙招:走路。
年轻一点的、有体力的可以每分钟走100—110步,腿脚不利的人不限时。
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建议餐后就快走,趁着摄入的食物还没有变成血糖前,通过走路消耗掉。胖人一般不容易胃下垂,如果饭后快走感到不适,可以先放慢速度,之后慢慢加速。
小结:控制血糖一定要有毅力:有毅力控制饮食,有毅力快走。